【資料圖】
北京的會館建筑千姿百態(tài)、數(shù)量眾多,會館文化包羅萬象,商賈文化、飲食文化、梨園文化等多元交織的地域文化在此匯聚,其反映的人文底蘊、精神價值、時代風貌無不體現(xiàn)著厚重的文化力量,散發(fā)著獨一無二的氣質品味。如今,百年老戲臺上曲藝聲聲,京劇、相聲、民樂、話劇……一系列為會館量身定制的“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藝術形式持續(xù)點亮,開啟了老會館活化利用的煥新之旅。雕梁畫棟間,歷史文化與精品演出的交相輝映讓這些散落在京城大地上的老建筑再綻光芒,也成為“大戲看北京”的新表達,持續(xù)充盈著群眾精神文化高品質供給,成為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生動注腳。
北京青年報記者發(fā)現(xiàn),充分的實踐探索,讓“會館有戲”的內涵與外延在不斷拓展,一方面,會館承載的“好戲”更加多樣而精彩,除了戲劇,雜技、相聲等演出也在紛紛走進會館舞臺,各類體驗活動也引來無數(shù)觀眾親身感受“手眼身法步”;另一方面,到會館看戲的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從傳統(tǒng)的臺上臺下觀演模式,到觀眾沉浸式融入戲劇表演,會館空間的創(chuàng)新性拓展和利用,正不斷豐富著人們的戲劇體驗。
首先,到會館,不僅能看戲,還能親身體驗,開展游學活動,會館成為人們近距離接觸、體驗戲劇文化的重要載體。云散月明誰點綴,“會館有戲”尋京味,2022年的中秋佳節(jié),東城區(qū)臨汾會館推出了會館親子游活動,“課本里的北京”、宮廷戲法、國粹課堂等活動,家長和孩子們在此看演出、游會館、品茶點,百年會館別有一番韻味和風雅。同日,在顏料會館,繁星戲劇村制作人瀟寒老師化身主講人,為大家講述顏料會館的前世今生與京劇藝術的由來,表演講解京劇的基本動作要領。他還帶來了京劇服裝和道具,向大家展示京劇服飾、妝容的特點。觀眾們在觀賞表演、交流互動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京劇的獨特魅力,百年老會館化作京劇國粹課堂。
臨汾會館親子游
2022年10月,30位網絡達人走進位于西城區(qū)的梅蘭芳紀念館和正乙祠戲樓,“畫眉、勾眼、點唇、貼片子,梅蘭芳對京劇旦角造型進行了諸多改良……”在梅蘭芳紀念館,網絡達人們跟隨著紀念館研究員的講解,開啟了以“梅蘭芳先生的化妝匣”為主題的探訪之旅,還親自上手體驗了“刮片子”;在正乙祠,網絡達人們欣賞了觀其復版昆曲經典劇目《玉簪記》……會館中,人們尋覓經典的京劇妝容之美,領略戲曲魅力。
其次,隨著演繹新空間的持續(xù)拓展,到會館看戲的方式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手藝人的吆喝中藏著聯(lián)絡員的接頭暗號,演員之間的激烈對峙在觀眾咫尺距離發(fā)生……今年2月21日,沉浸式原創(chuàng)話劇《北平1948》在北京報國寺上演。這部以1948年發(fā)生的文化國寶保衛(wèi)戰(zhàn)為故事藍本的原創(chuàng)劇目,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精巧的舞臺設計與充滿懸念的情節(jié)設置,感染著現(xiàn)場觀眾。劇中,報國寺的三大殿被充分利用了起來,隨著劇情發(fā)展,觀眾跟隨演員在一重又一重的院落里流轉、體驗、觀演,用移動式的演出,讓觀眾沉浸式參與其間。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