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考研最大的遺憾”帖子在網(wǎng)上引發(fā)關注和爭議。關注點是“航班延誤”和“缺考復試”的直接關系,爭議點是“學校安排復試給到外地考生的準備時間是否太少”。根據(jù)帖文顯示,去往廣州復試的是一名安徽考生,在3月22日看到復試消息后,便購買了23日飛往廣州的機票。
但無奈的是,因為天氣原因航班延誤了,并且是直到當天深夜航班仍未能起飛,考生意識到已無法及時趕往復試,便在機場崩潰大哭,并且寫下“考研最大的遺憾”帖子。雖然當事考生意在分享,但是卻也引發(fā)輿論層面對整件事情前前后后的關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要知道,在媒體沒有介入之前,以上的信息就是這件事情的概況。這導致面對“航班延誤”和“缺考復試”,很多人先入為主地認為責任在于考生自己,并且聲稱“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然緊跟著就是一連串的“爹味”教育。比如“年輕人不該卡點辦事”,又如“高鐵比飛機更靠譜”,還如“年輕人心太大,沒有生活經(jīng)驗”。
一定程度上,這系列“爹味”教育從事理上講肯定是正確的。但是回到“航班延誤”和“缺考復試”,再往事情的深處延伸,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件事情不僅存在“事理上的問題”,還存在“結構上的問題”。
因為在媒體介入后,當事考生聲稱:“復試時間是在3月21日晚上近10點有的,學校官網(wǎng)是3月22日才公布的,學信網(wǎng)的復試通知消息更是3月23日下午才送達考生。也就是說,如果我都沒在3月22日看官網(wǎng),那肯定連買3月24日一早復試的機票都來不及訂?!?/p>
言外之意,學校不僅給考生準備復試的時間少,而且通知的抵達效果也不好。甚至從辦事的角度講,如果當事考生所說的都是事實,那么學校留給考生們準備復試的時間更像是”理想時間“,也就是一切都在掌控中的時間節(jié)奏。
不可否認,要是在沒有航班延誤的情況下,當事考生肯定能及時參加復試。甚至就當前的交通效率來講,可選擇的其它交通方式也是可以準時抵達的。但問題是,選擇本身就是有成本的,而且對于個人來講,在面對不可控時,很難準確地判斷該怎么做更好。
所以有人強調(diào)當事考生為何不及時更換高鐵,只能說太把個人經(jīng)驗想的那么精準了。說到底,所謂經(jīng)驗往往是經(jīng)歷過,并且交過學費后才知道如何及時止損,要不然很少有人能做出未卜先知的判斷。
之所以展開談這些問題,并不是認為當事考生真的沒問題,而是對于“學校給考生準備復試的時間少”和“通知的抵達效果也不好”這兩個方面,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學校對于這件事情是否應該給出補救方案,是需要重新考慮的。而不是簡單的一句“這種情況沒有辦法處理,超過時間才到學校參加復試的沒有成績”。
就此暫且不論當事考生“機場崩潰大哭”,也不論當事考生“覺得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自己的努力”,僅就學校對考生的負責來講,也應該有補救的方案才好。要不然,在“時間緊,沒得選”的節(jié)奏下,稍有不慎,人就成為規(guī)則的犧牲品。
當然對于這次的問題,學校該不該給當事考生補救的機會,這還要根據(jù)復試要求綜合評估。畢竟牽涉到考試,存在整體的公平性,如此之下,如何處置本身也不是簡單的事情。但是從長遠來看,學校是不是該“給考生留足復試時間”和“確保通知考生的抵達效果”,這本身是需要正視和重視的。
所以說回“因航班延誤缺考復試”一事,更準確地講,這應該是“準備復試時間緊”、“通知的抵達效果不好”、“航班延誤”綜合引發(fā)的“缺考復試”。因此輿論層面一上來就“爹味”十足的對當事考生進行教育輸出,顯然不僅缺乏共情,還不夠嚴謹。
只是,在媒體沒有進一步從學校方面獲得就此事的公開回應前,整件事情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當事考生對整件事情描述的“準確性”存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否會有補救方案存在不確定性。
但無論如何,對整件事情都有必要去“爹味”教育,因為這是讓整件事情走向補救方案和教訓反思的第一步。否則,輿論層面的關注和爭議也只是無差別的嘈雜,跟當事人無關,更跟事情的反思和完善無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