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奮戰(zhàn)在救援一線的消防員,你是誰?在此次北京防汛救災中,我們看到的消防員是一抹橙色,是一堵人墻,或是一支長長的突擊隊伍。風雨兼程中,我們甚至很難看清他們每個人的臉龐。今天,記者的鏡頭對準了其中的幾名消防員,他們是指揮員,是戰(zhàn)斗員,或是通信員,同時也是父親,是丈夫,或是母親最心疼的兒子。
岳馨
“面對災難時只有一個想法:救人”
(資料圖片)
作為北京消防的“尖刀”力量,特勤支隊在強降雨一開始的7月30日便直奔房山,41歲的特勤支隊副支隊長岳馨是行動分隊的指揮員,話語間透著特勤消防員的自信與堅定。“特勤隊員平時專心訓練,如同一把把不起眼的干柴,一旦有重大警情,我們就會迸發(fā)巨大能量,使命必達。”
岳馨有著21年的消防員從業(yè)經歷,是見慣大災大難場面的“老消防員”。然而,在7月31日災情出現(xiàn)時,嚴重程度仍讓他震驚不已。“震驚之余,腦子里全是怎么救人,危險點是什么?被困者狀態(tài)怎么樣?哪種救援方式最快?”岳馨說,這就是一名消防員的天性,面對災難時只有一個想法:救人。
然而,在救人后的某個瞬間,冷靜理智的岳馨腦海中還是會閃過一絲感性的想法。在房山區(qū)漫水河水文站附近的一個院子里,16名村民被困,包括一名87歲老人和兩名3歲的孩子,岳馨帶著隊員把他們從洪水中救出。“看著他們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我想,如果哪天我的家人遇到了危險,希望也能有人像我們一樣挺身而出。”
“再苦再累再難,我能多救一個就必須多救一個,每每看向受災老百姓的眼睛,我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無助、感激,還有對我們消防員的關懷,那是一種無聲的巨大感染力,只有身處其中才能體會。”岳馨說。
此后,岳馨又接到總隊命令,帶領分隊隊員奔赴門頭溝區(qū)。在打通安家莊站Z180次列車的救援通道時,岳馨和他的隊員們涉險徒步了30多公里。作為行動分隊的指揮員,岳馨是他們的指揮棒,也是主心骨,“任何一次救援行動,我都要求自己做到規(guī)范科學,哪怕是一個小動作,為的就是讓我的隊員能夠信任我,我也把自己的信心傳遞給他們,大家齊心,才能讓救援高效。”
姚運春
“絕對不讓群眾在消防員的擔架上受一點傷”
“我知道,自己不是20歲出頭的小伙子了。”姚運春自我揶揄后話鋒一轉,“但咱的身體素質還不錯,這些天我?guī)е爢T翻山越嶺,他們對我的評價是,‘姚哥,您真厲害!’”
不過,姚運春現(xiàn)在肩膀還有點腫。今年40歲的他,任西城區(qū)消防救援支隊戰(zhàn)訓處處長,肩膀的腫痛是被背包勒出來的。8月1日晚,增援門頭溝區(qū)的姚運春帶領32名隊員組成突擊隊,直奔王平鎮(zhèn)。“根據(jù)逃出村莊的村民說,村里缺少食物和飲水,我們就把自己的背包塞滿了礦泉水、面包和火腿腸,一點縫隙都不剩。”
雨夜疾行,姚運春和每名隊員背著幾十斤重的背包。“我們都特別珍惜背包里的物資,省吃儉用,一瓶水幾名隊員分著喝,大家都想盡可能多地把吃的喝的留給群眾。”3個多小時后,姚運春和隊員們到達王平鎮(zhèn)西落坡村,成為第一支進駐該鎮(zhèn)的救援隊伍。姚運春說:“作為突擊隊,我們的任務是打通救援通道,把村鎮(zhèn)的災情傳出去,把傷員運送下山,再把物資帶進來。”
8月4日,在受災嚴重的南崗村,隨著情況摸排的深入,需要轉運的群眾數(shù)也在不斷上升,參與轉運的擔架數(shù)從5副增加到7副,后來又增加到10副。“最累的就是用擔架轉移老人和病人。”姚運春坦言道,“因為我們不希望在轉運途中磕碰到群眾,所以我要求一副擔架必須由8個人抬,絕對不讓群眾在消防員的擔架上受一點傷!”
姚運春說,一次轉運短則一小時,長則數(shù)小時,在不到一米寬的山路中,步履維艱、汗如雨下,“幾天下來,一直沒換的衣服硬成了一塊板子。”
奮戰(zhàn)4個晝夜,姚運春帶領隊員搜救了王平鎮(zhèn)16個村莊,轉移疏散群眾246人,其中66人是用擔架從山上抬下來的。
關鍵詞: